小格言:目标的赋能
生活需要浪漫,工作需要激情,目标的实现需要不断地赋能。在目标修炼的路途中,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或干扰、或阻碍、或机会、或选择,让你变得迷茫、脆弱、无助、两难,甚至可能放弃。此时,你就需要给自己赋能,通过赋能传递和增长能量,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以应对不同的问题。能量不仅源自内心的笃定和坚持,也可借力外界的加持和帮助。
话说成长路径主要有三个:一是在市场上拼杀出来,二是在生活中历练出来,三是在文化修养中出来,这些都要靠自己。一要感谢机会,二要感谢苦难,三要感谢孤独。
能来香港工作确实是个不错的机会,但这也仅仅是一个新征程的开始。我接下来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香港的学习和磨练,增长上市公司的经验,回到北京后可以晋升为项目负责人。
说干就干,拿到机会开启新的征程。为了节约成本,我买了北京飞深圳的机票,下了飞机做巴士先到黄岗口岸,再经由皇岗口岸做过港巴士从深圳到香港。一个女孩子拎着40多公斤的行李,上下进出两次关口确实是不小的挑战。
巴士到了香港旺角,打个taxi穿梭在弥敦道上,很快我便找到公司安排的宿舍楼下,老屋没有电梯,迎接我的香港经理穿着西服衬衫在炎炎烈日下帮我搬行李,让我着实感动了一番。
香港的物价水平跟北京相比,啥啥都贵,生活成本提高了一大截。虽然公司提供住宿帮我节省了一大笔开支,但日常的通勤交通和柴米油盐也是不小的负担。
公司写字楼在中环,除了外勤,我每天都要乘坐港铁经海底隧道上下班,高档写字楼附近的餐厅即使是下午茶时间有折扣也不便宜。再加上购买其他生活用品和同事间交际,“月光”几乎是常态。
工资虽有上涨,但人比人气死人,与同级别的香港同事相比,我不仅没有加班费,而且薪水还要低一大半,这让我心中难免有些不平。
在香港的工作节奏很快,刚接触免不了有很多的疑问,但同事们都有各自的分工,大多问题也都只能靠自己,再加上初来乍到的我对粤语和港式普通话并不太适应,因此,工作效率很低,每天都疲于应付各种报表和报告,加班更是常态。
生活的压力,工作的不如意,让我像泄了气的皮球。初来香港的这半年让我很不适应,生活和工作节奏都无法步入正轨,当初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早已无暇顾及了。
可往后的日子还长,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下去了,我决定摆脱目前的状态,让自己重新“活过来”。于是,我想到了我的经理,在这人生地不熟的香港,也许只有她能帮我了。我把困扰自己的问题都梳理了一遍,决定请她指导和帮忙。
经理其实人很nice,只是平时实在太忙,没有发现我的不对劲。经过深入的沟通后,她也明白了我的心思,不仅积极开导我,还主动给了我很多帮助。
关于工资方面,因为我没有香港身份,虽然借调来港工作,但仍然是走国内公司的薪酬体系。不过,公司也考虑到国内和香港的消费水平差异,才特别批准提供了住宿,要知道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一般房租可能要占到本地人工资水平的40%甚至一半。
关于工作方面,她给我推荐了一个公司内部的学习平台,建议我平时有时间就多看看,周末也可以来公司学习,工作中的大部分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参考,遇到疑难问题也可以给她写邮件,她有空就会回复我。
她还特别帮我申请了交通费补贴和工资预支,缓解了我生活开支上的压力。平时一些打折信息也会时常更新给我,让我不但开了源,还节了流。
在经理的开导和帮助下,我渐渐找回了当初的自己,感到自己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有能量,生活充满了惊喜,工作充满了力量。
随着对业务的逐渐熟练,我参与的项目也逐渐增多,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不断丰富,对香港上市公司的审计和资本运作模式也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面对工作中的挑战,我也能够及时地调整好自己积极应对。
记得,曾经在一个项目组里有个看不惯大陆人的“港女”,每次分配任务时,就会有意无意地刁难我。有一次她让我填写一个上市公司的内控文件,上百页的英文报告,要求三天内完成,同时还不能影响手头的其他正常工作。
气愤是难免的,想过和她争辩,但是转念一想,争辩并不是我的目标,换个角度看,要想扭转她对大陆人的态度,必须是工作上让她对我刮目相看,另外这个工作是我不曾遇到过的,既是挑战也是学习经验的好机会。于是,我坚持熬了两个通宵,终于大功告成。
当我把报告交到她面前的时候,她既惊讶又佩服,可能她根本就没有想过我能按时完成。之后,她对我另眼相看,再也没有刻意为难我了。所以,想要改变别人,就得先改变自己。
还有一次,我负责做一家上市公司的集团合并固定资产明细表,几十家分子公司的报表,上千条明细数据,不知不觉我已经深深陷入到某些细节当中,横竖都不平,有点摸不着头脑,差点都忘掉了自己到底要做什么。
我有些疲倦和急躁,急于求助,但转念一想,我都不知该从何问起,经理哪里有时间帮我从头复核。
于是我喝了杯咖啡,让自己静下心来,先不考虑细节问题,而是从整个问题的解决思路重新整理了一遍,梳理出我到底要达成什么目标?我的思路是什么?在哪里卡住了?还差什么地方需要经理帮忙?具体需要经理给到我什么支持?
带着明确且具体的问题,我尝试与经理沟通并求助。虽然经理很忙,但我们的沟通过程很有效,因为她看到了我在思考,了解我所面临的困惑,经验丰富的她很快便发现了我的症结所在,直击关键要点,问题随即迎刃而解。
除了工作之外,我需要学习国际会计准则,几百页的英文资料经常看到凌晨一两点,周末的休息时间我也会抽空学习公司平台上的各类专业资料以及以往客户的案例。
当然非系统的学习粤语也是必要的,最起码你得知道别人在说什么,毕竟每天在这个环境下工作,掌握语言也是一门必修课。
香港这边继承了英国的传统和作风,相关体系和制度都很完善,每个政策,每个条文,都会有明确的出处,因此,做事就会相对比较规范,有据可循。这些严谨的地方是值得我学习的。
经过两年在香港的磨练,我的各方面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工作和日常表现也得到了经理和老板的认可,回到北京后,我终于如愿晋升为项目负责人。
我的这段香港工作之旅,在外人看来似乎光鲜体面,但其背后的艰辛和不易,为之付出的汗水和泪水,只有自己才知道。我要感谢公司给我的机会,感谢那些帮助过我和给我“制造困难”的人,也感谢自己的坚持与不懈,天时地利人和助我成长,收获了艰辛的过程,别人看到美丽的结果。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段经历成为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不仅让我积累了专业和经验,更让我有机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去看世界,为我随后在职场上的“爆发”蓄势助航。
从香港回到北京后,又过了两年多,我发现北京公司的业务与我离开前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大部分项目还是老客户的常规审计。但经过香港的历练,让我内心的能量逐渐增长和具足,渴望寻求更大的突破。
之前一直在乙方工作,审查和协助甲方,要么上市辅导,要么常规审计。我想如果可以在甲方亲自做,那该会是另外一种不同的体验和提升,会是另一种不同的修炼。于是,我开始寻找新的机会。
恰逢此时,我负责审计的一家上市公司准备将原有业务抽离,并将上市公司的壳出售给国内一家央企,需要我将上市公司的审计状况与该央企的财务领导进行对接。
通过这次机会,我了解到他们正在收购海外的一项资产,并筹备将海外资产装入香港上市公司,目前境外管理团队正在筹备中,亟需一名熟悉香港上市规则和运作的财务总监,并且也借机毛遂自荐,表达了我的意向。
几次见面和沟通下来,那位领导对我印象深刻,也十分认可,他也对我进行了认真地评估,认为我具备他们所需要的财务总监的所有条件和要求,并且对我过去的香港工作经历十分感兴趣。
最后,通过这位领导的引荐,经过央企内部各个部门的几轮审核和面试,我成功应聘了这个职位。
第一份工作我做了六年多,正是这段时间的艰苦磨砺和积累蓄势,让我不断赋能,并逐渐能量具足,终于能够在机会来临之时,主动争取并牢牢抓住,从而华丽转身,在29岁那年一跃成为一个价值10亿公司的董事兼首席财务官,也翻开了我职业生涯的新篇章。
给自己目标赋能,赋予的是一种能量,一种破除重重困难,直达目标的能量,一种冲破舒适圈,寻求新的突破与挑战的能量,一种把握机会,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