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是怎么读书的

文/刘欣
发表时间: 2016-11-10

在学生时代,我的学习其实一直都是很差的。以前我觉得我学习不好,全都是应试教育制度不行。但现在我也不把责任全部归咎在应试教育上。

一方面,应试教育确实有很大的问题,它让我对学校里学习的知识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逼迫着我学习我不感兴趣且日后用不到的知识。

另一方面,我自己也确实是很调皮,贪玩儿,耐不住寂寞,更多的把心思用在玩儿,happy,谈恋爱上,而不在学校的学习上。

但我有一点是做得不错,比一般的“书呆子”们好,就是我确实很热爱阅读。哪怕在我对自己要求最低,最贪玩调皮的时候,读书依然是我一个非常大的爱好。

当然我之所以热爱读书也许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上课太无聊了,我必须找一个打发时间的事情去做,而上课偷偷看课外书可能成了一个好的选择,这也歪打正着培养了我热爱阅读的兴趣。

在中学时代,我的阅读很广泛。古今中外都读。尤其热衷于讲述政治,历史类的书籍,对于古今之变,政治历史人物沉伏有巨大兴趣。当然莎士比亚的戏剧,老舍的小说,某商界大佬或慈善女神的传记,亦或是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45度角仰望天空的鸡皮疙瘩书籍,不分种种,只要有兴趣的,我都会阅读。

虽然我读书很杂,但是他们确确实实都开拓了我的视野,对我没有坏处。我觉得我的很多独立思考的能力,包括还稍微能写写文章的能力,以及对一些有用知识的理解,其实都是阅读带给我的。

我中学毕业以后,移动互联网时代到了,阅读越来越多元化,朋友圈,社群,公众号等等社交网络上都有更多的阅读内容,每个人阅读量其实都增大了。在某个阶段里我的阅读也更趋向于碎片化,其实阅读的时间并没有减少,经常捧着手机的低头族其实有不少也是在碎片化的阅读,但真正花在读一个有体系的书籍的时间上少了。

有的道貌岸然的人会简单粗暴的说:那些碎片化的阅读没啥用,永远抵不上读书的作用,现代人不爱读书了,不行不行。但其实我认为,就阅读这件事情上来说还是进步的,我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微信这样社交媒体的存在是加大他们阅读量的,有的很多原本从不读书的人,或许也会因为朋友圈的分享而作一些阅读。而且社交网站上支离破碎的内容,我相信不是没有用,我相信只要阅读,大多数情况总归是能汲取到一些营养的。

但我开始思考我对待读书的态度应该是怎样?互联网上有那么多的信息和内容,大多数我都可以按需索取,我到底还有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去阅读有体系的书籍。

以前假设我对“希拉里”这个人感兴趣,那我需要去新华书店找她相关的书籍,但也许很难找到,我或许得买一本《克林顿·传》,从他丈夫的自传中汲取到我关心的关于她的内容。假设我读完《克林顿·传》以后,可能会有一些关于希拉里以外的额外收获,但是我毕竟更感兴趣关于希拉里的内容。 但今天我就不需要那么麻烦,我只需要在搜索引擎或微信里搜索希拉里,就有大量关于她的内容可以阅读,而无需去读其他的书籍筛选我感兴趣的内容。

这就是互联网带给我的阅读效率的一种提升。事实上,我们有一部分的对书籍的阅读需求或者说是阅读的作用,可以由互联网给我们省去。也就是说,有的书我可以不用读了。

但我并不认为读有体系的书籍没有作用,相反现在我每天依然会有一段时间是捧着纸质书的状态。但我现在对于读书,我主张要精度,而不是博读。

我觉得我不应该像过去那样,读大量的书,而应该把一本好书反复读,把一本我认准的好书真正一遍一遍读透。

当然也有很多朋友读书热爱博读,即每年阅读大量书籍,那样我并不反对,每个热爱阅读的人都有自己思考的方式,有的人就是能从博读中找到快乐,汲取知识,甚至是生活习惯,那非常好,我也很赞赏。 但我今天主要是介绍我的读书观。

因为我回忆曾经我读过的很多书,有一些书我也读完了。但你再问我那本书里讲什么,那本书给你带来了什么乐趣,或认知上的升级,或商业上的灵感。我好像都忘记了,有很多以前读过的书,里面讲什么,我甚至一点印象都没了,只记得读过。

那样的阅读对于我来说,就像看微信上的文章一样,很多微信上的文章你看完,但是很快也就忘记了。现在微信上这些碎片化的文章有那么多让你读了,也让你遗忘了,我觉得就没必要再去泛读书籍了。社交媒体就是一个最好的碎片化泛读平台,如果我读书也是这样读,那对我来说我认为意义不大。

所以对于读书,我现在都会精选阅读目标,找到好书以后,真正精读,把他读透。  而不像阅读微信上的文章一样,一读了之。

我现在一年买很多书,也经常逛书店。但买回来的书,大多数我都没好好读,但我并不是懒惰而不读他们。因为我买回来他们的目的,不是要读他们,而是要筛选他们。我会大概翻一翻,这本书到底值不值得我去花大量时间深入阅读,深入研究。

这和找对象一样,因为我现在读一本书,可能要花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年。我肯定不能随随便便在一本普通的书上浪费那么多时间。

这里我要说一下,我精读了一年半的四本书,也可以说是一本书。就是《圣经》里的四《福音书》。不是《圣经》啊,《圣经》那么厚,要精读《圣经》远不是一年可以读精的。

我在2015年,基本一年就只读这《圣经》里的《福音书》。这个《福音书》可以说是《圣经》里最生动也是最易懂的书。记述着很多2000多年前耶稣在人间所行的事情,说过的话语,讲述的道理等等。这本书并不长,也很通俗,但这本短书却对于人类社会的后世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其实这样一本《福音书》如果花半天时间就能读完。但我估计除非记忆力很好的人,否则很快就忘记了里面的人物谁是谁,谁说过什么重要的话语。而我花一年时间细致的读完,思考,并且把其中每个人物在通过互联网做更深入的了解,调研。在这个过程中,对很多以色列人的历史,政治,对神学等等都有了非常多的新的认知,对所阅读的书籍的理解也更加立体全面。

经过一年多的精读,我发现我不仅仅是读了一本书,而似乎就像掌握了一门新的语言一样,真正把书里有用的东西汲取出来,转化成了养分。

后来我也都是花一两个月的时间精读一本书,并且日后还会反复阅读。反复查阅。最近的一年我也就读了3本金融类的书籍。每本书也是一样的精细化阅读,书里的每个事件,人物,案例,如果我都会通过互联网去做更深入的研究。真正把有用的东西沉淀进我的大脑。这样每读完一本书,就仿佛找到一个新的钥匙一样。

这就类似于吃螃蟹。如果我们吃很多很多螃蟹,每个螃蟹我们都不吃太细,只吃蟹黄,那我们也会吃得很爽。但是我现在就是把每只螃蟹用工具更精细的吃,挑一只又肥又大的螃蟹,然后把它身上每块肉都挑出来吃掉。

因为我觉得社交媒体上已经有很多一次性的碎片化的螃蟹,那些泛泛的螃蟹我们逃避不了肯定是要去吃它们的,而且也不会吃太细。那我们读书的螃蟹,我们就应该吃细致一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和我一样,一起找一只又肥又大的螃蟹,然后把它全身的肉全部吃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