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admin

9.6 顺应趋势的被动力量究竟有多么强大

作者/李笑来

本书作者李笑来。本站遵循 CC-BY-NC-ND license协议以转载本书!

让我们从一对看起来是对立的概念说起:

主动被动

一般来说,主动与被动被认为是反义词。“主动” 通常被理解为积极的、正面的,而相对地,“被动” 常常被理解为消极的、负面的。

9.6 顺应趋势的被动力量究竟有多么强大

先从反面举一个例子。我们平时所说的教育,就是能够展示被动的负面力量的绝佳例子。

你别看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抱怨教育的失败 —— 不仅抱怨自己的教育失败,还抱怨整个社会的教育失败,不仅中国如此,全世界范围内都在一次又一次地反思他们所谓的教育 —— 可如果你肯换个角度,就会发现惊奇莫名的截然相反的解释:

事实上,在任何时代、在任何国家,教育这个东西,从来都是异常成功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因为我们换了个角度去定义教育:

所谓的教育,本质上来看,就是一个个体所在的那个系统想让他变成什么样子……

每个人都身处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系统之中,我们的圈子,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 这些都是 “已然相当成熟的系统”。不要误以为它们只是客观存在,事实上,绝不仅仅如此,这些系统实际上是有生命的,甚至是有灵魂的,它们有着神灵般的力量和手段。

你看,在任何一个系统内,都有既得利益者和非既得利益者;前者是极少数,后者是绝大多数。于是,教育的目标很清楚,既得利益者会利用它使其对自己更为有利 —— 不用我说,你都知道他们会怎么做了!非既得利益者在紧张的对峙过程中很快就会发现势不均力不敌,于是绝大多数转而服务于既得利益者;少数依然反抗的非既得利益者最终会被消灭;如果某一次非既得利益者的反抗竟然成功了,那么他们会瞬间变成既得利益者,开启下一个同样是服务于既得利益者的 “新的” 系统…… 这是无差别的事实,所以是完全没有必要抱怨的现状,地球上任何地方都一样,不是这样的嘛?

所以,所谓的教育,不过是这样定义的:

教育就是你所身处的那个系统想让你变成什么样子……

如果教育是这样的定义的、如果现状的确是如此的,那么,结论显而易见:历史上所有的教育都相当成功,甚至可以被称为异常成功…… 而且还从来都是越来越成功。如此看来,人们所抱怨的教育失败,本质上来看,只不过是非既得利益者在系统内的不舒适感而已。

普通人有没有出路呢?依然还是有的。

如果教育是那样定义的,那么自学应该如何定义呢?

如果,教育就是这个系统想让你变成什么样子,那么,与之相对地,自学,就是你自己想要变成什么样子。

所以,更准确的措辞可能是两个相对的词汇:

  • 被教育
  • 自教育

绝大多数人在面对被教育的过程(即,被系统同化的过程)中感到极度不适 —— 这很自然。然而,接下来的选择却是最能够体现挣扎者之坚强的:绝大多数人放弃了被教育,只有极少数人选择了自教育 自教育的人,不仅时时刻刻自教育,而且终生如此。令人瞩目的是,仔细观察历史之后,你会发现,改变世界的人无一例外都是自教育的

004

反过来看,无论是被教育的人,还是放弃了被教育的人,他们最终还是被系统同化了 —— 被动的力量在他们身上都发挥了极为强大的影响,强大到令所有人无可奈何,最终以为那是来自神鬼的力量。

有一部剧集,叫《一年又一年》,1999 年的制作。建议你抽空翻翻。故事从 1978 年开始,每一集讲一整年的事儿,总共 21 集。故事里有个角色是电影院的放映员,所以,每一集里都能提到一部当年的电影。另外,每一集里都有一首当年的歌曲,更为重要的是,每一集都能让你回想起当年相当重要的事件之一…… 故事谈不上特别好,但它却能让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每个个体在一个系统里究竟有多么渺小,感受到那些你只能被动面对的因素究竟有多么强大。

那些我们只能被动面对的因素负面力量有多么强大,那么与此同时,它们的正面力量就同样有多么强大。下面我们看一个与我们相关的被动的力量发挥巨大正面作用的例子。

在基金管理领域,基金被分为两种,主动型基金被动型基金

Funds_flows_into_active_and_passive_funds.tb

上图展示的是,过去若干年来,全球范围内主动型基金和被动型基金的资金流入情况。为什么资本越来越青睐被动型基金呢?为什么主动型基金越来越被嫌弃呢?就是因为资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被动的力量。

主动型基金,需要一票管理人,他们负责分析市场,而后挑出一个能够跑赢大市的投资组合。基于对这些管理者的期待,投资者需要支付相当高昂的管理费和分成,并且还要承担这些管理者的频繁买卖之交易费用。与之相反,被动型基金不标榜自己的分析能力,不去做主动的频繁操作,只是被动地跟随某一个代表性的指数(比如 S&P 500)……

许多年来,对基金管理者的质疑从不罕见。甚至有人开玩笑说,你把股票扔进一个屋子,放一只猴子进去,过一会,把那些猴子在上面撒了尿的股票挑出来形成一个投资组合,最终的结果也能跑赢那些主动基金的基金经理……

果真如此吗?抑或它真的只不过是个玩笑而已?你要了解的是,现代化的证券交易市场发展壮大的历史并不长,真正算得上现代化的交易市场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才出现,人们对交易市场中的各种现象,迄今为止只有四五十年左右的数据可供有效研究。

根据 Wall Street Journal (2017 年 4 月 13 日)的统计,截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按 15 年的表现来看,总计有 95.4% 的中型基金落后于 S&P MidCap 400,93.2% 的小型基金落后于 S&P SmallCap 600,92.2% 的大型基金落后于 S&P 500……

wall-street-journal-on-passive.tb

主动基金的拥趸们有一个貌似合理的反对意见。他们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钱流入被动型基金,最终会使策略变成“随大流”而已,而这会使得主动基金管理相对更有优势。然而,长期投资者其实都明白市场的短期突变或者一个新的潮流会让主动基金管理者获得短暂的优势,不过,从基于 15 年的统计结果来看,长期投资者们可以将其忽略不计了……

这份统计最好玩的地方在于这样的结论:

  • 投资周期越长,被动的优势越大;
  • 投资额度越大,被动的优势越大……

我个人过往的经验更是向我自己印证了这一点。

2013 年的时候,我开始管理一个起步特别小的早期基金,投资比特币相关的项目。到了 2018 年,即,4 年管理期,加上 1 年清算期,总计 5 年之后,该基金市值变成了起始金额的 68 倍左右…… 这虽然看起来非常惊人,但实际上令人相当气馁 —— 因为这个成绩并没有跑赢比特币涨幅多少。换言之,如果当时把所有资金全部用来买成比特币,而其后的 5 年里我什么都不做,那么就是 58 倍,你看最终的成绩也不会比现在这个成绩差多少。我做基金当然是有开润的,30% 的开润之后,投资人的回报就变成了 48 倍左右,略输于比特币自身的增长。

更令人气馁的是另外一个因素。这 5 年来,为了这个基金,虽然谈不上呕心沥血,也肯定是惊心动魄 —— 若干次险些全军覆没,好不容易靠运气极好而卷土重来,九死一生…… 在这过程中,这个基金万一真的挂了,其实也是正常的,尤其在于,区块链世界是个波动振幅比股票市场大无数倍的地方。

没挂,是意外。竟然跑赢,其实是意外中的惊喜。所以,当比特基金终于清算之后,我觉得我自己下一步只能做一个被动型基金了,完全没有其他选择 —— 经过一年多的沉淀思考,最终设计了 BOX 这个开源区块链 ETF 基金产品。而现在的这个小册子,其实也是创建我理想中的被动型基金模型的过程中总结的思考。

话说回来,先关注这一节的重点。

你想想看,同样的结论,映射到个体身上,是不是貌似也可以直接套用:

  • 志向越远大的人,越需要被动的力量;
  • 能量越充足的人,越需要被动的力量……

被动的力量不仅很大很大,并且它总是越长期越难以超越

被动的力量一旦被触发就无以伦比地强大,但,主动会引发被动的正向力量,被动引发的是被动的负向力量 所以才说,只有主动地被动才是最优策略。

另外,关于随大流这事儿,你可能有了新的见解了:

  • 看着短期的结果随大流肯定是错的;
  • 瞄准长期的结果随大流弄不好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你看,即便是所有人都以为自己懂的一个词,“随大流”,在稍微认真思考之后都会得到不一样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


上一节:9.5 为什么定投是“主动地被动”最佳践行策略 
下一节:9.7 在主动的边界内你还有多少空间 
回到目录 

前言

—— 让时间陪你慢慢变富……

李笑来

二〇一九年七月

普通人错过这本书的“踏空成本”无限大……


:有声版在 audiobook 目录之下


我猜,作为一个普通人,你肯定不止一次听过一个令人心惊胆颤的词汇:阶层固化

无论阶层固化是否真的已经存在,无论它是否真的正在逐步形成,它都肯定是令普通人一听就心头一紧的词汇。我不知道别人是怎样的感觉,反正我清楚地记得年轻的自己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汇的时候那种接下来很久都忧心忡忡的感觉 —— 那不是恐惧,那好像是绝望。

这个词汇是全球很多人的焦虑来源。不是你一个人害怕它,更不是你一个人对它无可奈何。或早或晚,你会得知韩国人和日本人早就接受了他们的社会已然阶层固化的现状,你也会听说连有着各不相同的美国梦的美国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体会到了阶层固化的正在形成,国内的自媒体就更不用提了,他们喜欢死了这种天然不经修饰就可以引发绝大多数人焦虑的标题…… 讲述这个词汇的文章,无一不是忧心忡忡,无一不是无可奈何,无一不是絮絮叨叨之后毫无任何可行解决方案。

这本书要讲的是普通人摆脱阶层固化的路径 —— 绝对可行,毫无水分,并且全靠你自己。这里所说的普通人,不分国界、不分地域、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高矮胖瘦美丑、不分何种性取向…… 关键在于,甚至压根不分智商和学历!换言之,这个解决方案,甚至对在北京跑腿送外卖的小哥都适用……

很难令人相信竟然有这样的解决方案。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那解决方案说出来竟然只有两个字:

定投

投资,是我能找到的唯一一个普通人可以跨越阶层的通路。而定投则是唯一一种所有普通人都有机会做、并且都有能力做好的投资方式。

所谓的定投,就是针对某个投资标的在很长的时间内定期投资一定的金额。

例如,在未来的 5 到 10 年之中(很长的时间),每周(定期)投资 BOX 这个无管理费的区块链 ETF 产品(投资标的)150 美元或者 1000 元人民币(一定的金额)…… 当然,你可以把 BOX 替换为任何值得长期投资并持有的标的,比如苹果公司股票、贵州茅台股票,可口可乐股票,或者标准普尔指数基金。

在任何一个社会,在任何一个时代,绝大多数人都处于终生抱怨的状态。然而,在今天这个时代 —— 今天这个有着自由且成熟的证券交易市场存在的时代 —— 绝大多数终生抱怨的人其实并不知道他们每个人(对,就是每个人)都实际上因为无知错过了自己摆脱一切抱怨的机会。

可自由参与的证券交易市场,是当今现代世界里的奇迹 —— 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所有的普通人才有了至高无上的机会 —— 这一点书中会详细论述。

很少有一本书,可以这样宣传它自己:

不读这本书的“踏空成本”对所有普通人来说都接近于无穷大

我没有言过其实 —— 虽然这也确实是自卖自夸,但,老李卖的那瓜也确实好吃呢!

请继续读下去!

…… 不仅如此,读完之后还要反复读,直到你决定开始定投,直到如果竟然有人敢拦着不让你去定投你就恨不得跟他拼命的地步 —— 我知道,真正读懂的你,一定就是这样的。


下一节:1.投资是普通人摆脱阶层固化的唯一靠谱方式
回到目录

9.7 在主动的边界内你还有多少空间

作者/李笑来

本书作者李笑来。本站遵循 CC-BY-NC-ND license协议以转载本书!

让我们从一对看起来是对立的概念说起:

主动被动

一般来说,主动与被动被认为是反义词。“主动” 通常被理解为积极的、正面的,而相对地,“被动” 常常被理解为消极的、负面的。

9.7 在主动的边界内你还有多少空间

之前提到,“凡是对你产生重大影响的,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你现在知道了,你之所以无法控制那些对你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是因为他们在你的主动边界之外。

然而,你知道吗?在你的主动边界之内,有很多你原本可以控制的被你直接放弃了…… 并且那程度有多可怕,只不过是你从来没有认真想过,只不过是从来没有人尖锐地向你指出所以你才可以不在意而已。

先看个例子,蝙蝠侠。

kish

这张照片里当然没有漫画英雄蝙蝠侠 —— 我要给你看的是前面领头骑自行车的人,这个被人称为蝙蝠侠的人,大名叫丹尼尔·克什(Daniel Kish)。1966 年出生的丹尼尔,出生不到 13 个月,就被眼癌夺去了双眼。对,这个盲人正在干你完全想不到的事儿 —— 他在骑自行车,没有任何其他辅助设备…… 另外两个人也是盲人,是丹尼尔教出来的!—— 对,这种神技不仅他能练出来,还能教出去!

丹尼尔摸索出来一种方法去“看”。他不断地用嘴发出声音,而后通过声纳像蝙蝠一样感知世界,他把这种方法称为 Echolocation …… 也因此人们将他称为“蝙蝠侠”。TED 上有丹尼尔的一个演讲,去看看罢,体会一下什么叫“大开眼界”。

这位蝙蝠侠的例子,将被用来进一步讲解一个特别令人惊讶的话题:

真正主动的人完全不信命

你信命吗?你敢说你一点都不信命吗?在完全信命和完全不信命之间,有个长长的距离,无论你站在哪个刻度上,都不是“完全不信命”。

005

仅仅一秒钟的自我审视,你就会发现,完全不信命,真的好难好难!它好像是个特别需要勇气的事情,不然你为什么会突然发现自己在犹豫呢?而且还是非常犹豫!甚至,你能感觉到,你内心深处有一股力量在抵触你的选择 —— 虽然你很想选择完全不信,但你就是在迟疑,虽然你不明白为什么,也不知道在迟疑什么,反正那迟疑明摆着就在那里。

别叹气,也别自卑。这不是你一个人的感觉。这基本上是接近 100% 概率的境遇。究竟是 99%?还是 99.99%?反正,反过来看,1% 也好,0.1% 也罢,都是很小很小的数字。很少有人能够完全不信命 —— 极少数那一部分之中,还有绝大部分只不过是无知无畏而已……

并且,这也是事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人的站位会从右向左靠拢 —— 也就是越来越信命。

想想看,你在很小的时候,和几乎所有小朋友都一样,是不太信命的罢;不过,那个时候也不知“命”这个东西究竟是啥。而越来越信命的人到最后会彻底信命 —— 当然,他们自我解释之中,那不叫“最后彻底信命”,那叫“大彻大悟”。如果你实在没办法在这里选择“完全不信命”,那就算了。如果你虽然有些迟疑,但还是想知道怎么回事儿,那么在读下去之前,请做好准备:

一切的真相都没有任何义务照顾你的情绪

自己选罢。这肯定需要勇气,并且还是很大很大的勇气。勇气是什么?勇气是唯一不可伪造的美德

再问一个更进一步的问题,请仔细思考后再回答:

请问过去影响将来吗?

再深入一步,请问,

过去必然影响将来吗?如果不是,那么过去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将来?是很大程度?还是程度并没有多大?

还没完,我们需要问到底:

过去影响未来的程度如果并不是那么大的话,有没有可能干脆切断过去和未来之间的联系?

什么叫信命?其实啊,信命这件事跟宗教全无关系,跟迷信也关系其实并不大,它完全是个逻辑思考漏洞造成 —— 所谓的迷信,不过是思考有漏洞却不知道漏洞在哪里而导致的结果而已。你看,电被发明出来之后,关于妖魔鬼怪的故事就不像那之前那么好编了,不是吗?

信命这事儿,从本质上来看,无非是以为过去必然影响将来而已 —— 如果觉得过去未必影响将来,那么就是对信命这事儿将信将疑,想想看是不是这么回事儿?

现在你能明白为什么我会认定 “真正主动的人完全不信命” 了嘛?因为真正主动的人会通过简单正确的逻辑思考发现,有些时候我们甚至可以彻底切断过去与将来之间的那看似必然的联系

最雄辩的根据来自于大家熟悉的概率学。你听说过赌徒谬误吧?赌徒们不知道概率学里的独立事件概念,他们无法理解下一次抛硬币之后的正反概率是独立事件,所以,之前的所有结果都根本不会影响下一次的结果 —— 下一次的抛出的硬币正反面的概率依然是 1/2……

绝对不要小瞧这种简单的科学知识,这种东西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 只不过,绝大多数人知道、学到,但很少用到…… 至于做到,根本无从谈起。

如果你能理解独立事件的概念,如果你能明白那些陷入赌徒谬误的人有多么可怜,那么你就能自然而然地明白另外一件事情:

那些误以为过去必然影响将来的人其实更可怜。赌场上的赌徒,因为不懂独立事件的概念而陷入赌徒谬误,输掉的仅仅是他当时的赌资而已,而那些相信过去必然影响将来的人们,直接输掉的是现在之后的所有未来!

有个好的过去倒也罢了(这种概率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非常低),若是过往并不美好(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极大概率事件),且同时认为过去必然影响将来的话,那随后的生活跟活死人有什么区别?

所谓的完全不信命,就是一个人下定决心而后竭尽全力,尽量不让自己过去中不好的部分影响自己的未来

人生一切值得挣扎的地方,就在这里了,只有这里。

前面蝙蝠侠丹尼尔就是这样的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失去双眼”这个过往事件,最大程度上,相对于其他失明者,不影响自己的现在和将来……

现实生活中,我还认识另外一个这样的人,是中国人,一位女性 —— 廖智。十多年前,她在汶川地震的时候,逃出生天却失去了女儿失去了双腿 —— 她的职业可是个舞蹈演员啊!几年后,雅安地震,一位记者无意中拍到了一个拼命救人的姑娘,惊讶地发现这位正在奋不顾身救人的姑娘的两条腿都是假肢…… 廖智就是那种罕见的有能力切断过去和将来之间那种看似必然实则不然的联系的人。后来廖智主动结束了自己之前并不幸福的婚姻生活,几年后她遇到了一位来自美国的台湾人,是专门做义肢的,你猜廖智见到这个后来与之结婚生活生子的高高大大的男生说的是什么?

你能让我长高两厘米吗?那样就完美了 —— 以前我可没有这样的机会!

如果你彻底信命,你就不用做任何投资了,因为你那作为普通人普遍并不美好的过去必然决定你的未来。之前我们看到,通过定投模式,你不仅事实上不让过去影响你的未来,甚至,因为你事实上向前平移了你的入场时间,你就好像是坐着时光机回到过去修正了你的过去而后再次回到未来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我之前、现在、以后都会反复说一个重点:

定投策略成功的关键在于心理建设。

心理建设从哪里开始啊?从绝不信命开始。不要让你的过去之中不美好的部分影响你的未来,掐断它们之间的联系 —— 至于美好的过去,让它继续发挥作用。在这个地方拼命挣扎,这是最具价值的挣扎,一切未来美好的根源。然后开始逐步探索确认主动边界,然后在主动边界之外寻找趋势,体会被动的力量……

定投策略看起来无比简单,无非就是针对某个投资标的在很长的时间内定期投资一定的金额

然而,经过深入思考,深入研究,甚至不顾自己感受地探索,我们就会明白,定投策略的神奇之处,它事实上非常精巧,它并不仅仅是让你成了一个有机会的人、有纪律的人、有动力的人,它不仅通过锁定长期持有的方式倒逼你寻找长期只涨不跌的最佳投资标的,它还暗中做了很多很多事情:

  • 它向你提供一个独一无二的可用来深刻体会主动边界之外被动的神奇力量的环境;
  • 它用不可反驳的实际结果向你展示过去与将来之间的联系绝对不是必然的;
  • 它给你一个机会让你认真对待自己在主动边界之内做到极致……

甚至,你可能都想不到,它最终会让你变成个相对极为罕见的干净的人 —— 你只要安静地完成计划就好了,要么失败,要么收获极大的财富。如果成功,那么你收获的是绝对干净的财富…… 试问,还有比这个更干净的赚钱方式吗?有了这种方式的你,还有什么意愿和动力去做乱七八糟的事儿吗?


上一节: 9.6 顺应趋势的被动力量究竟有多么强大 
下一节:10. 在镜像世界里作为普通人的你如何总是能选择对的那一个 
回到目录 

10. 在镜像世界里作为普通人的你如何总是能选择对的那一个

作者/李笑来

本书作者李笑来。本站遵循 CC-BY-NC-ND license协议以转载本书!

有的时候,的确存在 “决胜一瞬间” 的时刻。当你进入交易市场,选择了定投策略的那一瞬间,你实际上已经彻底赢了,并且还是很简单地赢了 —— 接下来在所有的节点上,你身处镜像世界里正确的那一个。就这么简单。当你决定自学的时候,只要你开始重视一切老生常谈,你就直接赢了,很简单地赢了 —— 接下来的所有节点上,你都身处镜像世界里正确的那一个(参见《自学是门手艺》)。

过去的许多年里,我常常有一个迷思,为什么那么多有用的道理,事实上在绝大多数人眼里是另外一个样子呢?镜像世界这个概念可以用来解释这种奇怪而无奈的现象,但并没有直接提供一个真正简单粗暴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案。直到有一天,我在交易市场上,投资领域中,亲历了定投策略的神奇之处之后,我才反过来想明白一个特简单的解决方案:

没有伟大目标的人总是在镜像世界里选择错误的那个

我个人运气好的原因在于,许多年前,根本没有可能像现在这样清楚地想明白之前,就天生不太信命。可这就实际上已经完成了第一步,这个观念带来的好处要在许多年之后才真正体现出来。

有些道理,即便摆在眼前,没有很多经历支撑,是无法理解、无法深入理解,甚至干脆就事实上拒绝接受、视而不见的。2018 年年底的时候,阿诺德·施瓦辛格有一个著名的演讲,《成功的真谛》。

Arnold-Schwarzenegger-quotes-Jealousy-you-have-to-earn

https://v.qq.com/x/page/c0818oag4pp.html

视频里他说,我之所以今天站在这里,只有一个原因:

I have a goal.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他用了一个比 “Dream”(梦想)、“Ideal”(理想)更为朴素的词汇,“Goal”(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他只能拼命(Work his butt off)。这段视频我看了很多遍,每次感触都不同 —— 也正是因为这段视频,我才发现我可以通过这个例子讲清楚我的想法,证明给大家看:有伟大的目标和没有伟大的目标,会让你身处在镜像世界中截然相反的两侧。

我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分享过我自己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有一次老师留下作业,命题作文,《我的理想》。第二天我没交作业,为什么呢?我没有理想啊,所以,写不出来啊…… 当我实话实说给老师听的时候,被老师认为是个不听话的孩子,还在课堂上哗众取宠 —— 于是,祭出大招:去!把你家长找来!就没见过你这样的!

父亲当然跟其他家长一样随叫随到,到了办公室,只是静静地站在那儿听完老师的大吵大闹,什么都没说,只是拿出卷烟默默地抽完一支。办公室里彻底安静下来了,父亲才张口:“陈老师,我想听听,你的理想是什么?” 他又点了一支烟,直至他抽完都没有人说话。然后他转身,拉起我的手,说,“咱回家吧”。

所以,你可以想象在其后的许多年里,我是拒绝思考理想这个概念的。所以,我长期以来就以为自己是个真正没有理想的人。当然,今天的我回头看,我觉得自己并不是真的没有理想,而是天然拒绝那种华而不实的概念而已。

再一次,我的运气足够好,虽然我差点被理想这个我认为华而不实的概念反向误导,但我在成长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另外一个实际上更简单直接粗暴好用的方法:

为自己想做的、正在做的事情拼命赋予伟大的意义

许多年前,我偶然读到一篇文章,其中提到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毕淑敏在某大学讲座,在场有学生问了个“终极问题”:

毕老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毕淑敏先生的回答是:

人生本无意义,意义是活出来的罢?(大意如此)

毕淑敏先生绝对不会知道,在地球的某个她无法了解的角落,她的一句话就那样不可磨灭地刻在了一个小伙子的脑子里。

我发现这招很厉害!只要你把你的某个行为赋予了极其伟大的意义,你就好像突然换了个人似的 —— 因为接下来在你做那件事的时候,你无需坚持,你无需被鼓励,你根本就不怕挫折,你完全不在意别人不认同不支持,甚至,若是谁竟然拦着你不让你去做那件事,你会跟他彻底翻脸 —— 强大的自驱动力。

你知道为什么我这么喜欢写文章、写书、讲课吗?因为这种行为意义巨大啊!

在遥远的过去,再牛的老师都会掉入自以为是的陷阱。那个时候不仅人们很难找到好师傅,更可怕的是,好师傅很难找到好徒弟 —— 因此好师傅招徒弟的时候,都是很小心的!可是,自己费尽心机招来或者筛选出的所谓好苗子在许多年后被证明为是平庸的货色,进而证明了当初的自以为是很可笑、很无奈…… 当然,你现在可以这样描述这个现象:这当然是因为他们不得已在主动边界之外过份依赖主动的力量 —— 自己教好是在主动边界之内的,学生的成长,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在老师的主动边界之外。

你知道在今天这个世界,写文章、写书、在网上讲课神奇在哪里吗?意义有多么伟大吗?

你想想看毕淑敏先生在许多年前无意之中就改变了一个远在边疆小城里的小伙子就知道了 —— 她知道吗?她不知道。对她重要吗?实际上很重要,因为她的知识、她的认知,在传播之后,在那个叫李笑来的小伙子身上体现出了 “大爱”(Big Love)—— 无差别的爱是真正的大爱!不管毕淑敏先生知不知道(肯定不知道),不管她是不是故意(肯定不是故意),不管她在不在意(肯定不在意),只因为有了那无差别的传播,那知识、那认知就完成了大爱的效果!

这是一位知者、智者能做到的最大限度的 “摆脱自以为是” 啊!所以,把好东西开源,就是这样的意义,让那好东西完成无差别大爱的效果 —— 在我看来,这个意义极其伟大、无法舍弃地伟大!于是,你就可以想象,换作你是我,谁竟然敢拦着你,不让你去做这么伟大的事情,你就彻底跟他急,是不是这样?

许多年后,李笑来成了个不缺钱的人。年轻的时候他吹牛说,四十岁就退休!到了四十三岁,果然具备了可以退休的条件 —— 当然,事后发现退休本质上相当于自绝…… 既然不能也不想自绝于人世,那怎么办?继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呗!你喜欢做什么事情?肯定是你能做的具备最伟大意义的事情啊!对我来说是什么?写书、讲课。很多人不理解,你都赚了那么多钱了,怎么还写书讲课?黑子们更逗,他们认为 “李笑来还在写书讲课这个事实” 能够证明李笑来还是非常缺钱…… 多年的经验使我明白,对于镜像另外一端的人们,就算我努力解释,他们听到的看到的依然是截然相反的而已 —— 所以,我就不要费力了,接着干自己最喜欢干的事儿多好。赚到很多钱的意义在哪里?不就是为了保证了自己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的时候不被外界打扰吗?

所以,你不一定非要用 “理想” 那么高大上的词汇(正如我年轻的时候差点被它华丽的外表给误导,那么不喜欢这个词汇,认为它华而不实),但你可以用我意外学来,并实践多年,亲证必然有效的简单方法:

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赋予极其伟大的意义

你再回头看看就明白了,为什么一上来就告诉你 “投资是普通人摆脱阶层固化的唯一靠谱方式”?这就是我在帮你为你要做的、必须做的事情赋予了一个极其伟大的意义。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去找属于你的、对你来说非常伟大的意义。

不仅如此,我会从各个角度为你阐述,它的原理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更为重要的是,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证明,定投绝对是所有普通人都该做的,更为重要的是,定投绝对是所有普通人都能做的,很现实、不浮夸、量力而行,不用胡思乱想。

重复多少遍都不过分:

对所有普通人来说,定投策略绝对可行,毫无水分,并且全靠你自己。这里所说的普通人,不分国界、不分地域、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高矮胖瘦美丑、不分何种性取向…… 关键在于,甚至压根不分智商和学历!

反正,现在的我觉得,做个有理想的人,真好


上一节:9.7 在主动的边界内你还有多少空间 
下一节:11.既然是个有理想的人就绝对不要沦为半吊子
回到目录 

8. 定投策略成功的关键完全在于心理建设

作者/李笑来

本书作者李笑来。本站遵循 CC-BY-NC-ND license协议以转载本书!

人活一辈子,最神奇的感受就是:

明明大家身处同样的世界,头顶同样的蓝天,脚踏同样的大地,呼吸着同样的空气…… 却常常感受、思考、决策截然相反。

不是各不相同,而是干脆利索的截然相反。这个现象的原理我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里详细写过。

你看,同样的一个价格曲线,在一些人眼里是微笑曲线,在另外一些人眼里是截然相反的猥琐曲线,随后所面临的境遇和感受都截然不同;随后所做所为也同样都截然不同。

你看,同样是交易市场,对一些人来说那是零和游戏,所以交易市场对他们来说基本上就是赌场;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截然相反,交易市场对他们来说从来都不是零和游戏,是跟上经济发展的最优场所。

你看,面对同样的投资标的,面对同样的价格,在一些人眼里是卖出的好机会,在另外一些人眼里,截然不同地是买入的好机会 —— 这是最讽刺的段子:

交易市场里的交易双方,明明应该在交易之后互道珍重,因为他们的的确确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关系,但他们却偏偏永远是暗地里互道一声傻逼而后各自再接再厉地去寻找另外的傻逼……

你看,同样是李笑来的书,干净利索地被分为两派,一部分坚信这是最好的践行者指南,另外一部分人坚信这绝对是鸡汤,就算它不是毒鸡汤,也是贩卖焦虑的安慰剂!

你看,我们生活在同样的世界,有人就坚定地认为阶层固化早已完成,普通人再也没有任何机会;在同样的蓝天大地和空气之下,我们却平静地得出另外一个结论:普通人有一个机会去超越阶层固化,且还是不分国界、不分地域、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高矮胖瘦美丑、不分何种性取向的!

这就是我经常提到的镜像世界。镜子里、镜子外,好像是看起来一模一样的世界,但,这两个世界中的任何一个点都竟然都是截然相反的!

想象一下,如果你长期生活在一个开左舵车靠右行驶的世界,比如中国;然后,突然有一天你去了英国,突然之间你必须开右舵车靠左行驶…… 那你多少会崩溃的,虽然那不是你绝对适应不了的世界,但,你就是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否则一定会出事。

这就是我们突然进入另外一个镜像世界的时候所面临的困境 —— 只不过这里的危险比适应道路通行方向更为猛烈,因为不小心产生的失败同样可以是灭顶之灾,并且还是让你活生生遭受的生不如死的灭顶之灾。

除了交易市场之外,我从来没见过哪一个领域像交易市场这样几乎完全依赖心理建设

一切的学习与进步都是大脑完成的,一切的调整或修正都是大脑完成的,一切的危险感知和风险躲避都是大脑完成的,一切的不可控的危险的情绪都是大脑产生的,一切的猜想推理与长期之后的验证也都是在自己的脑子里发生发酵而后终结的…… 总而言之,一切都发生在你的大脑之中。

大脑之外的一切,事实上全都无足轻重 —— 按照巴菲特的说法,几乎一切都只不过是噪音。而在交易市场之外,好像都并非如此。交易市场和它所需要的技艺之中,是唯一我可以把小时候读的武侠小说、甚至神话故事、或者有关怪力乱神的传说中的描述竟然可以当作有效内容的领域,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字:修炼。或者换一个词也行,修行 —— 因为我们人类的身上几乎只有一个器官能干这种事情,我们的大脑。

这里顺带插入一段引用的文字:

… His peculiar gift was the power of holding continuously in his mind a purely mental problem until he had seen straight through it.

…… 他那出奇的天赋在于,他有一种力量能够长期持续地在脑子里思考一个纯心智的问题,直至彻底将其看透。

这是凯恩斯评价牛顿的话。真的没多复杂,牛顿干的事儿,其实和我们普通人花很长时间把定投策略从各个角度彻底搞懂没啥区别。

所以,对我这根已经有着八年区块链交易市场经验的正统老韭菜来说,可分享的最大经验和最大感悟就是:

重视心理建设 —— 这是唯一最重要的工作。

如何进行最优化的心理建设呢?答案是:

从进入市场的那一刻开始就只做定投。

之前也用过另外一句文绉绉一点的描述:

何以解忧?唯有定投!

在此之前,多处提到定投 BOX 这类所谓 “一系列优质标的” 的好处,它们是:

  1. 有效稀释机会成本 —— 这是合格投资者必须做好的功课。
  2. 押注的标的是整个行业发展或者整个经济发展 —— 这是靠谱地找到唯一长期只涨不跌的投资标的的方式。

但是,最大的好处在这里:

采用定投策略会使任何普通人从一开始就变成被动聪明的投资者!

什么叫被动聪明呢?所谓的被动聪明,指的就是一个人可能并不聪明,但因为它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方式行动,乃至于随后的一切决策和行为都自动变得更聪明。最佳的例子就是我在《自学是门手艺》里提到的一个原则:重视一切老生常谈。一个自学者无论他天资如何普通,只要他认真且决绝地接受并坚持这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原则 —— 重视一切老生常谈 —— 那么,其后他的任何在自学领域中的决策和行为都会因此自动变得更聪明,直至真的绝对聪明!

我做老师那么多年,一般都是先向学生讲道理,然后再想办法引导学生按照道理去做,然后还要监督、还要矫正、甚至可能还要矫枉过正,经过大量的挫折之后终于熟悉,然后才可能让少数学生修成正果。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当我审视定投这种投资策略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作用是反向的。你不定投,你永远不知道它的好处。你一旦开始定投,它会反过来让你看到别人的错误,它会反过来让你避免矫枉过正,它会反过来让你懂得道理,它会自动保证最优的结果…… 除非你不做,只要做就是对的,不偏不倚。反过来,只要不做,就是错的,不偏不倚。

所以,对于我身边信得过我,我也觉得对方心理素质不错的朋友,我通常只有一句话,然后他们也直接照做:

少废话,你就直接像你用吃奶的力气还房贷一样去定投 BOX 就好了……

我们再仔细审视一下定投策略中的要点:

首先,长期买入 的结果就是自动完成了绝大多数人认为非常难以坚持的 “长期持有”,你变成了有耐心的人。

其次,定期买入的计划,自动把你变成了最难得的那种人:有纪律的人。

还有,每次投入一定金额,这里的隐含意义在于,这是把你自动变成了量力而行的人。

经常有小白问我,“我每个月投资 100 元行不行?” —— 我说,当然行!他们可能还会接着问,“那,定投社区有没有最低定投限额?” —— 我说,“没有!”

为什么我如此斩钉截铁地回答呢?因为每次投资多少钱,完全是你个人的决定啊! BOX是没有管理费的啊!没有人会因为你多投而多赚钱,也不会有人因为你少投了而少赚钱…… 你赔了钱也没有谁给你补上,而你赚钱了也不交管理费,所以这种设计本身就是要告诉大家一个事实:

大家要自己做对得起自己的决定。

很多小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那样想的自相矛盾之处 —— 因为他们尚未对定投这个简单容易上手的策略随后带来的巨大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感受。

你想啊,既然你选择了定投,那即意味着说你不仅仅是拿着第一次投入的那一点点钱去搏,你的赌注是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持续投入的很多钱,以及为了在场外赚到那些钱所要耗费的时间与精力。定投的人,“赌资”规模是很大的,“赌注”数量是很高的,并且如果你做的不错的话,它们还会持续变大,持续变高……

所以,在定投的策略下,哪怕让你有一丝一毫 “不值得” 的端倪,你都绝对不应该开始定投 —— 因为你的资本是你不可替代的将来,在定投策略下,“你的未来”这个雄厚的资本投进去,机会成本是无限大的!你如何掉以轻心?

你看,这就是被动的聪明。你可能原本不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但只因为你深入了解了定投的意义,你突然之间就把筛选原则提高到了市场最高水准,任凭外面有多少老鸟,在这方面是没有人能够超越你的,你在这方面突然已经是最聪明的了,因为你使用的原则是整个市场上最高水准的原则!当然,你之前也看到了,正因如此,我们用最简单直接粗暴的方法有效地找到了长期来看只涨不跌的标的!

所以,当你决定定投的时候,就是你已经用最高水准的原则筛选过标的之后,否则你没办法用你的未来去赌!所以,一旦你开始的时候,你舍得只不过是试试吗?你用区区 1 人民币去试试…… 结果在一两个周期之后,标的涨了 100 倍,所以,你手中有了 100 元的资产!感受一下?深思熟虑之后的你,请务必认真对待自己和自己的未来!

所以,这个所谓的 “量力而行”,除了一方面清楚地告诉你 “不要借钱去投资” 之外,另外一方面还从另外一个方向上清楚地告诉你 “省什么钱都不要省了投资的钱”!

你看,定投这个东西,神奇的很、厉害的很 —— 它就好像那神话故事里的定海神针一样,看起来不过是一根棍子而已,简单死了,朴素死了,可是,你要真的能把它拔出来、用起来,可能还真的需要很多年的修行呢!然而,一旦它被用起来,效果又确实非常惊人。


上一节: 7.人们是如何做到神奇地避开最优质投资标的的
下一节: 9.定投策略神奇力量背后的深刻机理
回到目录

11. 既然是个有理想的人就绝对不要沦为半吊子

作者/李笑来

本书作者李笑来。本站遵循 CC-BY-NC-ND license协议以转载本书!

进入交易市场之后,你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 当然,其中绝大多数都不是你的同类,定投的你就是属于极少数。很快,你就会发现,你遇到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半吊子。当然,你已经知道了,跟你闪烁其词去中心化的肯定是半吊子,跟你夸夸其谈共识的肯定是半吊子,说自己投资经验丰富却从来没想过应该如何稀释机会成本的也肯定是半吊子……

给你再讲一个半吊子的例子。

你是不是经常听谁谁谁在那里炫耀,我在什么时候抄底了!我在什么时候逃顶了!说这话的人都是傻逼,真真切切的傻逼。为啥呢?因为,先别说他们是不是长期投资者,他们是不是价值投资者,就算他们是短线操作爱好者。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是那个群体中的傻逼。那又为什么呢?

你想想就明白了。越是短线的操作,越需要更多次的成功才有效,是吧?要持续低买高卖很多次才能真正赚到钱。可问题是他们做不到啊。做两次败一次,跟抛硬币有什么区别?天天手中抛着硬币决定命运,却以为自己在乘风破浪,这幻觉,也真的没谁了。

所以,抄底也好逃顶也罢,只是一系列动作中的一个。他的确抄底了,但,未成功逃顶,所以又跌破了,那他不还是赔钱吗?他逃顶了,但,接下来在底部他并未买回,而后眼睁睁地看那标的再创新高,他不还是赔了吗?所以,抄底成功,之后还要逃顶成功;或者反过来,逃顶成功之后,还要有抄底成功,这才叫真正的成功。

拿着一半操作吹整个的牛逼,你说这样的人是否一定是常见的大傻逼?

况且,一般来说,什么“抄底成功” 啊,“逃顶成功” 啊,都是吹牛逼而已。因为拿着一半吹整个牛逼的人,很快就会被另外一半打脸,并且大概率几乎是百分之百,不信你就以后认真观察试试看。甚至啊,你都不要观察别人,你就好好观察定投开始之前的你自己就够了。

现实生活中,这种人就叫做 “半吊子”。半吊子的命运是很正常的,就是很正常地惨 —— 正常人的生活不是都很惨吗?因为大多数所谓的正常人其实都是半吊子。

各式各样的半吊子实在是太多了!

没有多久,你就会得知甚至参与到期货合约交易之中。可是,在那里你会遇到更大比例的半吊子。期货合约交易,理论上来讲是现货交易的辅助工具。

比如,我现在因为某种原因,需要卖出 100 个比特币。可问题在于,我是长期投资者,在我看来,比特币是长期看涨的,然而我又不得不卖出 100 个比特币…… 现实生活里,很多矿工就经常面临这样的尴尬境遇。通常都是,他们一卖,币价就开始疯涨…… 最气人的铁律是,一旦他们需要法币(比如,人民币或者美元)的时候,比特币价格就狂跌 —— 好像永远如此。

那他们应该怎么办呢?他们应该这样,

  1. 在现货市场上卖出 100 个比特币;
  2. 然后在合约市场上用比如 10 个比特币买个 10 倍杠杆卖看涨合约。

这样的话,

  • 如果其后比特币价格大涨,那么,他肯定不会亏,因为那 10 倍杠杆的合约肯定让他弥补了“少赚”的钱;
  • 如果其后比特币价格大跌,那么,现货市场上卖出的 100 个比特币算是值当了,少亏了很多钱,所以,那 10 个比特币就算是亏得起了……

为什么说 99% 合约交易者都是半吊子呢?因为他们做活不做全套,在不做现货交易的情况下,直接只做期货合约交易…… 这就没有任何套保作用了,成了百分之百的赌博。

所以,当你听说他们又爆仓了的时候,你还不理解为什么吗?难道正常世界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难道那些正常的半吊子不就应该活得正常地惨一点吗?

所以,如果你真的需要做期货合约交易,那么起码需要先深入学习一下。ybmex.com 上就有一个模拟交易,你先进去用 “假币” 四处玩玩,花上相当长一段时间(比如至少三个月)认真研究其中的每个细节,确信自己真的搞懂了,再开始操作。当你需要做期货合约交易的时候,不要做半吊子,要同时在现货交易所(比如 BigOne: https://big.one 或者 https://b1.run)使用套保策略 —— 上面讲解的套保策略反过来也是可以应用的。

这基本上是我们的人生态度:

要么不做,无论是什么,只要是决定做,那么,做活就要做全套

绝对不能做半吊子 —— 尤其,你是个有理想的人,怎么可以沦落到半吊子的地步么!

一旦你开始决心不做半吊子,你就好像是被开了慧眼一样,总是更轻易地发现更多的半吊子 —— 直至有一天被他们吓倒,开始害怕自己竟然会沦为半吊子。恐惧也是很好的动力

经常,你会遇到某人吹牛,说自己在最低点上抄底了多少多少,或者反过来,说自己在最高点上逃顶了多少多少…… 半吊子吹牛是不打草稿的,他们以为没那个必要。集中竞价撮合的交易市场上,价格,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它要与盘口单量结合在一起才真正算数。单独提价格,那就是半吊子。

你去看看那交易界面。在那个最低价格或者那个最高价格的时候,盘口交易量有多少?这是永远不变的事实: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上,盘口交易量总是很少很少的 —— 因为那不是正常价格,那是很快会被整个市场迅速纠正的 “短暂失真价格”。在那个价位上,根本就买不到多少,或者根本就卖不出多少 —— 超出那个量,价格就会继续下降,或者反过来继续上升,于是,那就不再是最低点或者最高点了,那就不是半吊子吹牛中的抄底或者逃顶了…… 不太理解他们吹这个牛的目的是什么?究竟要下一步干什么?

另外一些半吊子会跟你大呼小叫,说某个什么你听都没听说过的标的在多短的时间内涨了多少多少倍…… 说这话的绝对是半吊子。涨多少倍,不是单独算数的东西,它必须结合其他因素才能看出是否有意义。该标的的流通量分布是怎样的?该标的这段时间的交易量是怎样的?如果一个标的,市场上的流通量很少,筹码也不足够分散,交易量实际上很小,暴涨一百倍也没什么用,因为你根本无法在这暴涨 100 倍中获利 —— 交易量太小,所以,你能进出的资金量也相对很小很小。你只能投 1 块钱,然后一天内暴涨 100 倍,这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吗?又由于筹码不足够分散,有持有过量筹码的人存在,那么,一旦你投入更多资金的时候,他们就直接把筹码卖给竟然敢出那么高价的你 —— 这就是所谓的 “理性砸盘”,这就是所谓的 “庄家割韭菜”…… 你还愿意去玩吗?

就算你笨,你也不愚昧啊!毕竟你是读过这本书的人啊,毕竟你已经文明了很多,毕竟你已经被开化了,不是吗?说实话,那些可怜的半吊子,其实也不是愚笨蠢,他们只是愚昧而已,未被开化,所以不足够文明,所以容易被各种表象所迷惑而已 —— 正如原始人只能迷信一样。

不过,最可怜的半吊子,不是以上提及的这些人。这些年我见过的最惨烈的半吊子,是那种明明做了长期的决策,却最终半途而废的人。半途而废的原因很多很多,已经半途而废的人总是在镜像世界的另外一侧,嘴里说着什么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之类的话安慰自己。

在现实世界里,你每遇到一个这样的人,你就把他们记录下来,然后观察他们的惨状,观察他们的自我安慰…… 尤其观察一点:他们当初曾经 “坚持” 得越久,他们半途而废的代价就越高,那么下场就越惨。并且,当初的理想越大,那么随后下场就越惨 —— 惨到他们必须不断靠编故事骗自己才能不自杀的地步。

看到他们的实际情况,你会不害怕吗?我不知道。当初我认真观察那些人的时候,常常觉得毛骨悚然,甚至因为他们而自己睡不着觉…… 但,许多年过后,这种基于恐惧的动力,对我来说绝对是起了巨大的作用。我这种绝不浮夸的秉性,说实话绝对是他们历经多年给我慢慢磨练出来的 —— 小时候我可是个特爱吹牛、特能白话的人!

另外,如果你肯深入思考的话,绝对不想当半吊子的你会得到另外一个惊人的结论:

市场上的绝大多数基金绝对不值得定投!

这从何谈起?你看,定投的核心就是定投者只有一个选择,长期持有。于是,你就得反复逼问自己,这个标的究竟是否值得你长期持有?你看看就知道了,绝大多数的基金,是让你定投,而后他们自己却并不采用同样的方式,而是拿着你定投给他们的钱去做他们自以为是的主动管理 —— 不排除的确有极度优秀的管理者存在,但最终也只有 5% 不到的管理者被证明为极度优秀 ——那对于定投者你来说,这不就是被动地成为了彻头彻尾的半吊子了嘛?!把自己原本 100% 成功的策略委托给他人之后,换来了 5% 的成功率,哪儿有比这个更惨的?!

同样的道理,你会反应过来,为什么 BOX 是最好的定投产品 —— 因为它在优势策略上不打任何折扣。并且它还做到了极致,效果上一点点折扣都没有 —— 它的管理费竟然为零!


上一节:10. 在镜像世界里作为普通人的你如何总是能选择对的那一个 
下一节:12. 你作为一个普通人你究竟有什么样的极端优势 
回到目录 

7. 人们是如何做到神奇地避开最优质投资标的的

作者/李笑来

本书作者李笑来。本站遵循 CC-BY-NC-ND license协议以转载本书!

已经反复举过的例子有时候还是需要从另外的角度去审视。

在我们看来必选的之中有贵州茅台,在我们看来必须长期持有的之中有贵州茅台 —— 结果呢?结果只有万分之五不到的股民当下持有茅台,长期持有的比例估计比这个还少很多很多……

那 99% 以上的股民是如何眼睁睁地,甚至可以被称之为神奇地避开了最优质的投资标的的呢?甚至,不夸张地讲,他们可以神奇地避开所有的最优质标的!这个比例能够避开茅台,就能够避开万科,就能够避开腾讯,就能够避开可口可乐,就能够避开比特币!需要提及的是,贵州茅台在过去的八年涨了一百八十倍;比特币在过去的八年里涨了一万到两万倍……

答案是,他们还是有病:跟长期收益有仇的病。

事实上,很多人并不是没有买过最优质标的,也不是没有持有过相当长一段时间。

这也是很常见的一种病。

症状是这样的,他们会说,“都涨这么多了,还会再涨吗?!天下哪儿有不停地涨的东西?!” 然后,很冷静地交出了筹码。

如果,他们放弃的是随后确实处于下降趋势的标的,那么他们可能是对的 —— 可问题在于,现实生活中你看到的更大概率情况是相反的。他们只不过是被他们以为已经很高的价格踢出局了而已 —— 事实上,无论是高价还是低价都有让相当一部分人震荡出局的作用。

定投者会这样吗?定投者不会。还是同样的原理,如果不长期看好,最初干嘛要定投啊?因为定投不是一次性的投资活动,是要靠随后长期定期的投入才能够完成的动作。所以,一时的、短期内的高价或者低价,对定投者都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定投者的最牛特征就是,他们该干嘛就能干嘛……

之前也说过,正因为是指望着长期,下的赌注也是自己的未来,所以,定投者仰仗的是市场上最聪明的人们选出的一系列的标的 —— 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投机者都同样用他们的钱投票,于是,一切优质标的都顺其自然地有着共同的特征:市值相对非常大、流动性相对非常好、筹码相对非常分散 —— 定投者就是用这样的简单方法选择了在他们看来靠谱的长期来看只涨不跌的标的,看着同样的价格波动,他们的反应是截然相反的:无动于衷。

另外一个相关的病症是这样的,他们会说,“这个标的咋这么贵?” 比如中国股票市场上的茅台股票,比如已经流通十年之后的比特币…… 绝大多数人只是因为茅台股票的价格或者比特币的价格绝对值看起来很高,就退怯了,转而用尽他们的聪明才智去寻找 “下一支十倍股”、“下一个涨停股” 或者 “下一个百倍币”—— 绝大多数都没有成功。为什么呢?因为投资不是看价格的,是看增长潜力的。很多人误以为基数小就更容易增长,这是完全没有依据的。

定投者依然会避开这个陷阱。因为定投者的唯一判断标准就是该标的是否值得长期持有。这个标准简单直接粗暴,乃至于很难出错。定投者不会因为投资标的价格绝对值看起来过高而退却,因为那根本就不是需要考虑的核心。管它绝对值多高呢,只要还能长期增长,就应该定投,长期定期投入,当然只能长期持有…… 这就是为什么定投者在苹果 5000 亿市值的时候还在买,在它 6000 亿市值的时候仍然在买,在它 7000 亿、8000 亿市值的时候依然在买…… 一万亿呢?该买还买。这就是为什么定投者在比特币价格 100 美元的时候买,1000 美元的时候接着买,10000 美元的时候还是买,后来跌落至 4000 美元的以后依然买 —— 定投,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

有人不服气了,说,那难道永远不卖了吗?唉,这就看投资者的资金实力、脑力实力了,这一点上巴菲特的话值得深思,他说,我的长期是永远。这句话通常被人们肤浅地解读。我个人在这句话里学到的就是,既然要永远持有,那么选择标的的时候只能万分小心,竭尽全力去研究,而后再做选择。随后,既然自己选了,那就要自己负责,永远为自己负责。

另外一个小问题在于,那些在疑惑 “难道永远不卖了吗?” 的人并没有机会体会一个事实:真有钱了,还会怕自己没钱花吗?会怕自己不想花钱吗?懒得花钱,明显是更需要实力的…… 真的做到了跨越阶层,一个人肯定不会有这种疑惑的。

另外一个病症是之前提过的 “频繁更换车道”。这种人就好像在路上堵车的时候不断并线换道的人一样。他买了一个标的,但, 没多久就会发现别的标的涨得比自己手中的这个标的更多…… 然后就忍不住了,并线换道,把自己手中的标的卖出去,买入另外一个标的。可是,没多久,他就会发现新标的到了他手中之后,就涨得不像它原来那么猛了,甚至反倒开始跌了…… 自认倒霉的他可能还会换回去,直到承认自己的确不适合干这行为止。

定投的人不会这样,他们不会用自己已经认准的标的去和别的标的比较,因为早就比过了啊,否则,为啥选择定投的那个标的呢?定投 BOX 的人更是如此,早就选好了,并且相当于选择了一系列的标的,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稀释了机会成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投资标的已经超越了某个单个区块链项目,进而押宝的是整个行业发展…… 更何况,既然是定投,一时一刻的看起来的优劣算什么呢?连噪音都不算…… 根本就不会因为这种东西影响任何方面。

千万不要嫌以上的内容重复和啰嗦:

一切的重复都因为定投太神奇的同时太简单了!

我总是相信,这世界有很多非常简单直接粗暴的手段,可以让所有人避开所有的坑。然而,基于种种原因,绝大多数人总是选择另外一些复杂间接花哨的手段去浪费自己的生命。

在当年教英语的时候,我就发现,都折腾那么多干嘛啊?每天早上朗读一小时,比啥都强。英语学得不好,很简单啊,说少了。没有啥别的原因了。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我每次这么说的时候总是得不到认同。大抵上是因为很多人认为自己遇到了这么多困难,怎么可能你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呢?他们并不知道自己遇到的那么多困难那么多坑其实完全就是自己挖的。所以,他们四处花钱报班,寻找各种奇怪的所谓方法捷径…… 到最后,只不过是最多求得了一时的心安,而后依然在坑里继续被自己折磨。

我教写作的时候也发现同样的问题。最重要的事情人们坚决不干:提高有效阅读量。这道理很简单啊,没有输入哪儿来的输出啊!我从来没见过,也无法想象一个阅读量很小的人会写出让很多人读起来津津有味的内容。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观察和猜想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也是这么说的呢 —— 《莫言十一学校演讲:阅读是创作最好的老师》。要么是整天缠着写作老师要各种神奇的写作技巧,要么是花钱报班学会了标题党之类的各路歪门邪道…… 偏偏就不干最简单直接粗暴有效也是最应该干的事儿:多读书少废话!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所谓的养生。其实最简单直接粗暴的方法就是持续锻炼。从科学角度来看,不可能有比这个更有效的方式。然而人们偏不!各种五花八门的歪理邪说才有最大的市场。喝这个吃那个,这个不行,那个不能,但坚决不锻炼。也不知道想干嘛。当然最搞笑的是减肥药市场。每年全球都有几百种,其实可能是上千种减肥新品粉墨登场。历史上无一例外被证明为无效,但,生生是创造出来一个消费市场中最大的一块蛋糕。干嘛不锻炼呢?他们说锻炼反人性…… 唉,傻逼们真以为自己的性情不是傻逼性情,而是所有人的人性,对于这种错误,我们能说点啥好呢?

定投只有一招一式 很多人会误以为只有一招一式的定投没什么了不起 —— 太简单了。简单与复杂之间,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复杂,因为复杂总给人感觉更高级,或者让人误以为更高级。但,请千万注意,定投的最大威力恰恰就来自于它只有一招一式 因为,只有一招一式的结果就是,定投的你完全没有任何其它选择,你只要做就好了。你只有一个动作,那也是唯一的动作 —— 而且那个动作永远不会出错。

那些自以为有很多把式的人呢?纯逻辑分析一下你就知道他们的劣势在哪里了。

比如,在投资动作上,定投者只有一个动作,就是买。有很多把式的人呢?或者说非定投者呢?他们要在“该买的时候买”,随后还要“在该卖的时候卖”。问题在于,“到底什么时候该买什么时候该卖呢?” —— 他们往往实际上并不知道,只是以为自己知道而已。

如果,他们每次都能做对,该买的时候就真的买了,该卖的时候就真的卖了,并且还能连续做对 —— 那该有多好啊!可事实上呢?除非每次都犹如神助,否则的话,基本上他们总是有一半的概率在该买的时候选择了卖,接下来同样也总是有一半的概率在该卖的时候选择了买…… 这样的结果是,他们只因为多了一招一式,就把自己的成功概率从 100% 降低至了 25%!

别不服气,你会觉得我怎么可能每次都有一半的概率出错?!行,就算你每次都有八成的把握,那实际上你总是正确的概率也只有 80% x 80% = 64% 的成功率…… 比 100% 低太多了!更何况,如果你真的肯用自己的钱不断试错,你会确定的得到一个结论,别说八成把握了,六成把握都很难!甚至,做到六成把握都是相对的高手了!可若是六成把握的话,次次都成功的概率是 36% 而已 ——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绝大多数投资者最终会感觉自己的一切操作全都是错的…… 事实上,如果你能理解短期价格变化完全是随机漫步,因此根本无法正确预测的话,那你就会明白,他们的成功率就是 50% x 50% = 25%,不偏不倚。

更为可怕的是,他们不仅仅比一招一式只多出来另外一招一式,他们的把式实在是太多了!比如,他们不仅短期不断买卖,他们还在若干个标的之间频繁更换车道…… 保证每次都能正确地更换车道,这概率本来就没多少,他们还反复换!就算每次有 80% 的成功概率,前后连续换上四五次之后,那成功率就绝对掉到 40% 以下了……

所以,他们的感觉一点儿都没错,因为折算下来出错的概率总是更高。

而那些不断研究各种技术的投资者更惨,他们何止两招两式啊,他们的把式太多了!随便读本什么投资宝典,就感觉自己恍然大悟,随便听个什么大师讲座就醍醐灌顶 —— 忍不住马上把新学到的把式演练一遍…… 在其他领域,这种心急火燎地寻找并应用新把式,绝对是好习惯,可偏偏在投资领域,这个习惯会害死人 —— 事实上,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都是这样被自己害死的,因为普通人哪儿有那么奢华哪儿有那么多试错机会啊?

绝大多数人能够做到神奇地避开所有的最优质投资标的,核心原因就在于,基于种种原因,他们坚决不肯只使用最安全最靠谱只有一招一式的策略 —— 定投


上一节: 6.为什么他们都那么聪明却总是做出错误决策
下一节: 8.定投策略成功的关键完全在于心理建设
回到目录

12. 你作为一个普通人你究竟有什么样的极端优势

作者/李笑来

本书作者李笑来。本站遵循 CC-BY-NC-ND license协议以转载本书!

再说一遍:

定投绝对可行,毫无水分,并且全靠你自己。这里所说的普通人,不分国界、不分地域、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高矮胖瘦美丑、不分何种性取向…… 关键在于,甚至压根不分智商和学历!

当我反复说这段话的时候,是在提醒你一个你完全没有想到的事实:

作为普通人,你有着所有普通人都具备的至少一个极端优势 —— 只不过,你从来没想过而已

你作为一个普通人,有着市场上所有那些所谓专业的基金经理所不可能具备的优势:

你的钱虽然不多,但,你的钱没有使用期限

市面上绝大多数所谓专业的分析、文章、甚至哪怕一些概念,对于你这个普通人是完全不起作用的,因为那些都是专业的基金经理们在一个他们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限制基础上进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他们必须面对的是什么呢?就是基金的钱,基金经理们所管理的钱,是有使用时间限制的。几乎所有的主动型基金,都有结算期限,比如你常常听说的 7+3 或者 5+2,甚至只有国内才有的 2+1。因为他们的资金使用期限是确定的,他们的出发点就完全不同了,他们必须做的事是,在一个时间期限里跑出一个好成绩,否则,没有下一次了!

你作为普通人,就不一样了。虽然你好像钱并不是很多,但你可以持续投入,你可以长期持有,至于究竟是多长的长期,全由你自己来决定 —— 这就是极端优势,这也是你有资格定投的根本原因。

市面上绝大多数主动管理型基金,是完全没有定投资格的 —— 因为他们所管理的资金时间期限,所以条件完全不允许。乃至于他们无论多聪明、无论多机智、最终都沦落到基本上只靠基金募集时间决定自己命运的地步。万一是在一轮周期筑底的过程中募资成功,那么这个基金就算是命好 —— 可在熊市里募资真的很难啊!话说 “连地主家也没有存粮” 啊!而那些大多数因为牛市来了而能够开始募资、最终募集成功时已然身处牛市尾巴的基金,从出生的一刹那就决定了他们大概率悲惨的命运 —— 能否扛住周期完全是概率决定的,决定性因素根本就不在主动边界之内,而被动的力量根本沾不上边……

我知道你有点不敢相信,估计在想着 “怎么可能就这么一个因素就可以被称为极端优势了?”

很多人喜欢读沃伦·巴菲特的文章,他写给股东的信,他发表的演讲,他编撰的书籍 —— 我也喜欢读,闲着没事儿就拿出来翻…… 然而,绝大多数人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误会巴菲特的出发点。

因为绝大多数人并不在意或者没注意到一个重要的事实和基础:

巴菲特现在用来投资的钱是零成本甚至负成本的!因为那之中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他自己的保险公司所提供的相对来看几乎没有任何时间限制的钱!

漫天飞舞的投资书籍里在引用巴菲特的理念、原则或者哲学的时候,往往彻底忽略了这个基本事实 —— 在主动管理型基金的世界里,几乎没有几个人能有巴菲特这么优越甚至可以被称为是奢靡的投资条件和基础!

然而,换个思路你就明白了,只要你态度端正,你实际上跟巴菲特有着同样的极端优势。

  • 你下决心不断磨练你的场外赚钱能力,理论上它应该越磨练越强;
  • 你在场外赚到的钱是同样没有成本的,你的时间和精力不用也是白费;
  • 简单计算的话,你只要保证自己十年健康就在这方面打败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主动管理型基金的投资经理们……

这个极端优势背后的本质和原理,其实还是来自于主动边界:

  • 你作为普通人开始定投,那么几乎所有的决定性因素都可以通过主动地被动去掌握;
  • 那些相对于你所谓的专业人士就惨了 —— 他们所面对的所有因素,不管是重要还是不重要,处在自己主动边界之内的,实在是太少了……

所以,你就明白了,就好像在 #9.7 中所提到的那样,你要认真审视在这方面,在你的主动边界里,你还有多大空间?因为你已然清楚地知道,这里绝对是你最需要挣扎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你的优势还有很大很大的发挥空间,你在这里所做的一切挣扎,都在未来有着巨大价值、甚至干脆直接是巨大财富。

你可能最想不到的事情是,普通人最大的阻力永远来自于家人。

给你讲个都市恐怖故事:

十多年前,我偶尔听到某大公司两个中层干部正在讨论如何让下属乖乖听话:

—— 唉,你是咋做到让他们乖乖听话的啊?我可是真是愁死了!

—— 那还不简单吗?组织老婆团一起去看房!我告诉你呀,别看他们现在在你面前牛逼哄哄,只要他们买了房,今天交了首付,明天就是孙子!没跑!

这就是我能够举出来的,家人往往是普通人最大的阻力的最惊悚的例子。你感受一下?

普通人是有极端优势,但普通人也有极端劣势:我们可以不在乎整个世界,但我们必须在乎家人不是?即便他们并不一定占理,是不是?生了病要照顾,吵了架要哄,这些都是小事,可一旦要做重大决策的时候,为什么家人永远是处于必须阻挠的状态呢?

核心关键在于,绝大多数普通人并没有磨练出真正的以理服人的能力 说清楚一个原理,讲清楚一个道理,并且能准确无误地表达给对方,而后还能针对对方的各种疑问作出逻辑完整的解释…… 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磨练出来的。

随着年龄的增加,说服父母,会变得越来越容易,但越来越难的或者从来都没办法容易的,是说服配偶。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有个难以解决的历史问题是,他们当初在选择配偶之时,所关注的基本上都是对方的长相啊、身材啊、家境啊之类实际上是鸡毛蒜皮的因素 —— 真正的核心因素根本就没考虑过:对方是不是一个能够讲道理沟通的人?

我自己的经历之中,最感激的就是,我的老婆是个能够通过讲道理沟通的人。虽然当初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这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 你看,我总是慨叹自己运气好,真的是有原因的。

有的时候我们分歧会非常严重,但,每次有点不欢而散之后,过一会儿,或者过几个小时,甚至不用隔夜,我们之中的某一个就会主动去找对方说,“我仔细想了想,你说的这里和这里还是很有道理的…… 那,还有我搞不明白的地方,要不你耐着性子再试试?” —— 假设不是这样的配偶,没有这样的沟通方式,你跟我一样对对方说,“过生日我不陪你了,我要工作!” 试试?根本不用试吧?你就知道那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一句话的诀窍在于:

你要与家人有着共同的理想。

若是这样,就极端容易沟通了。用我的方式就是,我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对方明白我做某事对我的巨大甚至伟大的意义,并且设身处地地想着那巨大或伟大的意义对对方来说是不是也同样巨大同样伟大?如果只对我有用,那就算了,如果对对方也是如此,那干嘛不耐着性子与对方沟通?

我们其实提过,人一生当中真正重大的决策其实没几个。如果你真正理解了定投策略的每个细节以及它的种种原理和威力,到最后,你会发现一个事实:只要是重大的决策,你都可以采用定投策略。求学、家庭、事业,哪一个不可以应用定投策略呢?如若你真的能理解定投的精髓,你就会发现,不管你是谁,无论你多么普通,求学、家庭、事业,你都能做好,因为做好的方法很简单,定投啊!只不过,这次的投资标的换了而已。对求学,用定投的方式,就是终生成长者;对家庭、对家人,用定投的方式,那么幸福度只能越来越巩固;对事业,你竟然用定投的方式,不用定投的精髓的别人怎么可能比你做得更好?所谓触类旁通,不过如此。


上一节:11. 既然是个有理想的人就绝对不要沦为半吊子
下一节:13. 最重要的好消息:对普通人来说长期并非永远 
回到目录

6. 为什么他们都那么聪明却总是做出错误决策

作者/李笑来

本书作者李笑来。本站遵循 CC-BY-NC-ND license协议以转载本书!

没开始在交易市场投资之前,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正常得要命……

开始做投资之后,用不了多久,绝大多数人都会变得垂头丧气,精神低落,情绪焦虑。为什么呢?绝大多数人都会绝望地发现,过往的一切操作都是错的! 错个一两次就罢了,怎么可能一切的操作全都是错的呢?在这样的结果面前,没有人能处之泰然。

大涨了,发现自己早就卖了;大跌了,竟然出现在自己刚刚买入之后;某一天发现自己昨天逃顶了,却在几天之后痛苦地发现自己只不过是被震荡出局而已;某一天觉得自己抄底了,却在几天之后发现自己几天之前只不过是在接刀子而已;觉得自己手中的标的相对另外一个标的涨得太慢,所以就换车了,结果发现跟在高速公路上并线一样,反正就是自己所在的车道总是最慢……

有个股市的段子,能够清楚地描述那些 “韭菜” 们的感受:

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一个小小散户竟能左右整个市场?不管之前涨势多么疯狂,我一买入它必定下跌!哪怕已经破了 30 日支撑线,死叉叉了一次又一次,我一卖出它就上涨。我一空仓大盘疯涨,我一满仓大盘狂泻。手握百亿资金的庄家们竟死死盯着我手里这几万块钱不放。这到底是为啥?!

所以说,每个人在进行所谓的投资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怀疑自己有病。

事实上,的确有病 —— 啥病?愚昧病

愚笨”和“愚昧”其实并不一样。

因为蠢笨是指智商差,而愚昧是指未开化、未受教育。原始人的智商并不差,梁启超的智商也不会差,但无论是原始人还是梁启超,甚至哪怕是爱因斯坦,若是真的有时光机可以让他们“穿越到未来”见到比特币,他们都一样,很难一下子弄明白搞清楚。这就是“愚笨”和“愚昧”的差别。

愚昧并不是因为笨,而是未开化,未经良好的教育开化,因此才造成的结果。这不是天生的,这只是有没有受过有效教育的差别而已。一个 8 岁的原始人穿越到今天,只要正常上学,他就算笨,也不会愚昧,到了高中,他再笨也能明白万有引力定律大抵上是怎么回事儿,他再笨也大致明白抛硬币为什么正反面的概率相同 —— 可能最终显得比哥白尼、祖冲之聪明多了!

所以,刚刚冲进交易市场的所谓投资者,理论上来讲就好像是原始人冲进了现代金融市场,他并不笨,但,他未经开化,他未经教育,他愚昧,所以,他很懵…… 在别的地方,懵就懵了,没啥大事,但在这里不一样,每一次的愚昧决策之后的懵,都是真金白银的损失,非常残酷。

对于这种境遇,绝大多数人的总结都是肤浅的。无非是,“哎呀,我不适合做这事情!”,“哎呀,我的运气太不好了!”,“唉!咱没那个命!”,“唉,看来咱这种人只适合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儿……”

最后那句,绝对是为了自己的愚昧找借口。就好像一个丑姑娘从来没有收到过情书,但对于她自己从来没收到过情书的解释却是“咱不是那种人!” —— 说得好像收到情书的那些漂亮姑娘就怎样了似的……

所以,症状看到了,病根也找到了,那应该咋治呢?还是那句话:

何以解忧?唯有定投!

交易市场上从来都不缺聪明人,然而,虽然他们聪明,但他们不见得不愚昧,所以他们才屡屡吃亏。定投,不仅仅是一种投资策略,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看,定投是必须践行的行为,所以,理论上来看,定投是最好的投资教育,也是最好的投资教育实践 —— 所以,一个人是否聪明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定投的持续践行过程中,最好的投资教育完成了,定投者会逐步摆脱愚昧走向文明。

你看,人们看到病症却不会治病的时候,总是可以拿出很多自己容易理解的解释。对于交易失败,他们的总结惊人地一致:唉,太贪了。好像“贪”这个字能够解释一切似的 —— 可真的是这样的吗?

常见的情况是这样,一个人买入了一个标的,例如,成本是 10 元。而后,当这个标的涨到 20 元的时候他没有卖,但过了一段时间,这个标的一路下跌,跌到他受不了的地步…… 无论是跌到了 12 元他出手卖了,还是跌到了 2 元他出手卖了,他都会后悔。然后,对自己的后悔做出的评价就是,唉!我太贪了,为什么 20 元的时候我不卖呢?!

在交易市场上,贪婪是普遍的,所有人都贪婪,否则你来这里干什么?那么,贪婪是不是罪呢?肯定不是。人们混淆概念的本领出奇地大,尤其是那种把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混为一谈的本领。赚了大钱的时候,他们把贪婪称为雄心,赔了大钱的时候,他们把贪婪称为罪过。那这种模棱两可的定义有什么用呢?除了让自己的脑子变乱之外。

其实,根源根本就不在所谓的“贪婪”上。根源原本应该非常清楚:

这些所谓的投资者购买了他根本看不懂,所以他也根本无法判断合理价格的标的。

10 元的时候,他根本不知道这 10 元是合理还是不合理?20 元的时候,他还是不知道这 20 元是合理还是不合理?12 元的时候、2 元的时候,他依然不知道这个 12 元或者 2 元是否合理还是不合理?

他出手的依据是什么?其实只不过就是所谓的“跟着感觉走”。用行家的术语来说,就是“随机漫步的傻瓜”。因为随机漫步的结果就是原地不动 —— 当然,这类人的结局,还不如随机漫步的傻瓜呢,因为他们不会停留在原地,他们会慢慢沉沦到地狱。

为什么定投能治这个病呢?

你看,定投的意思是说,从一开始就锁定了一个几乎必然长期看涨的标的,并且定投的还是 BOX 这种稀释了机会成本的标的,并且押注的还不是某一个项目,而是整个新兴行业发展。进而,定投计划本身就决定了说,要长期持有多个周期……

也就是说,一开始的购买决定就是合理的,然后,不到几年之后,或者说,不经过一个长期的时间段以后,是没办法知道结果的。在此期间,所有的价格其实都是合理的,不管高低、不论涨跌 —— 直到最终结果闪现之前。

在这种前提下,购买的时候价格上下浮动几个百分点其实是没区别的。涨啊跌啊,其实跟自己完全没关系的,那只是市场上的众多随机漫步的傻瓜们发出的噪音而已。多年之后再看分晓……


上一节: 5.为什么只有很少的人使用定投这么神奇的策略
下一节: 7.人们是如何做到神奇地避开最优质投资标的的
到目录

13. 最重要的好消息:对普通人来说长期并非永远

作者/李笑来

本书作者李笑来。本站遵循 CC-BY-NC-ND license协议以转载本书!

当一个普通人听巴菲特说 “我的长期永远” 的时候,不管是在镜像世界的哪一侧的普通人,或多或少都会感到一丝丝的绝望。尽管,无论是哪一侧的普通人都一样,那一丝丝的绝望绝对不是来自于对巴菲特所说的话有所怀疑。那绝望来自于之前讲过的几乎所有人都必然面对的惋惜或者痛苦:

我怎么才知道?!(或者是,我要是早知道就好了!)

尤其,当我们想到巴菲特在 11 岁的时候就买了他人生第一支股票,并且在很早期的时候就有机会向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求教…… 与他人比较,是我们的人性本能,一旦这个本能启动,那绝望就排山倒海地压过来,谁都感觉没希望了!

可事实并非如此 —— 这绝对是个令人超级解脱的结论,只不过,需要我为你慢慢论证。

这一条肯定能让很多普通人倍感欣慰:

每一代人赚到的钱,都比上一代人赚到的钱更多

并且,不止多一点点,而是量级上的差异。这并不是很多人开玩笑以为的通货膨胀造成的。这个现象的原因既简单又明确,因为人类社会在发展,科学技术在进步,经济规模在攀升…… 这是时代的红利,并且,这个时代的红利理论上来讲就是普惠的,即,每一代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获得,或者起码都有机会获得这个时代的红利。

简单来讲,在巴菲特 11 岁的时候,在他的世界里根本就没有苹果这种能达到万亿级别的公司。苹果公司市值冲破万亿,在人类的经济史上是相当壮观的一个里程碑。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哪一个消费产品的设计制作公司,能够把自己的产品卖到这么普及的地步,且竟然长期持续。宏观上来看,这就是人类社会中的商业不断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攀升的结果。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能力天花板。巴菲特挣扎了那么久,才出手买了苹果的股票,这基本上是他的能力极限了 —— 别说比特币了、区块链了,以巴菲特的理论体系和认知能力的极限,连谷歌(Google)、网飞(Netflix)、亚马逊(Amazon)都无法把握。理论上来讲,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极限,包括现在的年轻一代也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 “自己的主动边界” 的探索终将达到尽头,并非因为他们不想进步,而是来自于另外一个有经济理论支持的动力:就算不再进步也足够用了!当然,也因此,更多的边界探索,将必然由下一代自主完成。

然而,还有另外一个比上述理由更加能够令普通人解脱的根据:

经济周期的时长正在逐步缩短

人类的发展,包括经济的发展,为什么就不能逐步稳定攀升,为什么总是要上蹿下跳地波动呢?能不能像我一样稳重点?

这种波动究竟来自于何处?也许你听过一个名词,简称 “康波”,全称我永远记不住,每次引用都只好通过 Google 去 Wikipedia 拷贝再拿回来粘贴:“康德拉季耶夫長波”。这个 “康师傅”,是第一位研究大周期的俄国人。所谓康波,是一种约为五六十年为一循环的经济周期现象,一般将这个长波分为两个阶段,上升的 A 阶段和下降的 B 阶段。

Kondratieff_Wave

上图解释的是在长波理论框架之下,世界经济趋势的简略情况。

虽然这个康波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指导意义总是并不明确,很难被学术量化,所以也不太被学术界重视。现在康波理论只不过是许多非正统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从中理解一个简单的事实:

  • 一个上升,不叫趋势,一个下降,也不叫趋势。
  • 一个上升加上一个下降,构成一个周期。
  • 判断趋势需要至少两个周期……

两个周期之后,那两个波动所构成的,只能是三种趋势之一:上升、水平、或者下降。

而我们在看过去四十年全球股市指数价格走向图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由许多个上升下降构成的周期连接起来的总体上上升趋势的走向。

sp500from1979.tb

若是我们看看比特币的价格走向,或者区块链数字资产总市值的价格走向,也都一样,是由许多个上升下降构成的周期连接起来的上升趋势走向。

blockchain_marketcap

那,为什么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大萧条,要那么长时间才能恢复(那就是一个周期完成),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修复却只用了短短几年?进而,到了这个世纪,为什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修复的时间更快?

理由很简单很直白,谁都能明白:

信息的高速流动使得全球化协作更为连贯更为容易,因此,虽然危机依然会不断产生,但修复速度正在变得越来越快。

换个角度,经济周期的形成,本质上是多方协作时而协调、时而不协调造成的 当多方之间 —— 这个多方,指的是很多很多方,多到很多节点完全没办法知道另外一些节点存在的地步 —— 的沟通效率越来越高的时候,周期的时长就会随之变得越来越短,虽然波动 —— 即,多方之间偶尔的不协调 —— 也许永远不能消除。

这也是为什么区块链数字资产的波动周期相对更短的主要原因。过去的八年里,我总是能听到很多人用比特币的挖矿数量减半,即,四年,作为周期判断的依据。也许最早的时候,这还有一点点的道理。可当比特币市值已经不再是区块链数字资产总市值的全部之时,这种判断正在逐步失去意义。

我认为,区块链数字资产的波动周期,总体上比股市的周期更短,并且将来会越来越短的核心原因在于,区块链交易市场的多方协调效率显然更高。从一点上看就明白了:地球上有影响力的股市总计就那么几个,区块链交易市场呢?你去 coinmarketcap 看看就知道了,几千个,每年 365 天,每天 24 小时地不间断交易,你说市场协调效率是不是远远超出传统证券交易市场?

周期正在缩短,这个简单靠谱的结论对普通人来说是什么意义呢?简单说就是:

所谓的 “永远” 正在缩短

永远都缩短了,长期还会太长吗?

什么叫长期?在我看来,对普通人来说,所谓的长期不过是 “至少度过两个大周期” —— 这就是长期了,如果能度过三个周期,基本上已经相当于巴菲特的永远了…… 两个周期多久呢?现在区块链数字资产的总市值波动周期,大约是三到五年,所以,七年左右的时候,很大概率是已然度过两个周期了。请注意,重点在两个大周期,而不是七年。

怎么判断周期?很简单啊,你找最近的历史最高点,把那里当做当前周期的 B 阶段(即,下降阶段)的起点,到下一次众所皆知、随后从那里跌落的历史最高点,那就是 B 阶段之后,A 阶段(即,上升阶段)已然完成,进入了下一个周期…… 如此循环往复。

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一个大周期,对任何人来说,只有 B 阶段的起点是已知的,因为那是当前已知之前的历史最高点。至于 B 阶段什么时候结束?A 阶段在 B 阶段结束的同时开启,又到什么时候 A 阶段结束?你现在是没办法也没必要判断的。判断了也没用,因为那只是一个周期而已。然而,当两个周期过去之后,你就是没办法不知道已经过去了两个周期,不是吗?

到时候,你是想继续持有,还是想全部套现,或者是套现一部分,继续持有一部分,随你便 —— 现在的你可能想象不出来未来的你到时候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我可以用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你最大的变化是跟所有真正做到的人一模一样的:

前所未有地淡定从容

你是普通人,你的长期有多长呢?我已经告诉你了,很简单,两个大周期以上。这也是为什么最终我们作为普通人选择区块链数字资产,选择 BOX 定投的原因,因为在这里,两个周期 ,真的很短 —— 尤其是在不久的将来,你真正度过两个周期之后回头看,你就彻底明白我说的话了。

别急,因为所谓的长期其实真的没多久。


上一节:12.你作为一个普通人你究竟有什么样的极端优势
下一节:结语
回到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