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3.3《在职场快速进步的日子》

2014年9月15日我正式入职,开启了人生第一次的职业生涯,我在公司旁边的小区租了一个单间,每天上班步行3分钟就到,我就这样从一个南方草根创业汪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帝都互联网公司的职业人。

我是我们部门的leader,我们独立作战,管理着数个千万用户量的娱乐app和微信公众大号。当时公司除了核心的电商导购业务外还有好几个互联网产品,涵盖星座、娱乐等领域,用户量都非常大。

我当时也很吃惊我们公司的流量竟然有那么多,在多款产品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却居然这么低调,公司里任何一款不那么重要的产品拿到外面都足够一整个创业团队去折腾和吹嘘了,而外界都没几个人知道这家公司,因为那时候公司的boss专心做事,从来都懒得接受媒体的采访。

我顿时越发敬畏和认同我们公司,我欣赏真正有实力但却是内敛不扬的人,我不仅是公司的一员,我也成了公司的粉丝。其实这一点很重要,你去一家公司工作,如果你自己都很不认同公司的成绩,不认同公司的价值观,那你也很难进步,你的工作也很难做好,但我自己那时候就非常敬畏公司的业务,这让我对一切都有着充分的兴趣。

我负责的产品用户量也很大,这些产品从运营到变现等等都由我来全权负责。不过这些产品与公司核心的导购电商业务关联度不大,但对于我来说,我非常喜欢当时做的事情,因为我可以独立对很多事情做出决策和判断。

我这样的人思维肯定是很活跃的,对公司里面任何的事情, 任何的业务流程,我都是有着充分的兴趣和观点的。那也是我第一次的职场经历,对于职场的很多事情我可能也不太懂规矩, 如果在一个更死板的传统行业,我这样的小孩子估计会被排斥或者根本没有说话的机会。但是在楚楚街,这样由年轻人掌舵的公司,相对来说我还是得到了更多的包容与倾听。

那时候公司发展非常迅猛,创业中的年轻董事长平时也快忙成狗了,也没啥空搭理我。我常常和我们的vp、ceo讨论我当时很不成熟的一些想法,而且很多是根本与我本职工作不相关的,关于互联网和电商、管理等方面,我也时常找他们探讨。

当然我的本职工作,我也有很认真地去做,我当时的心态绝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样,我去一个公司学习一下,然后再自己出去搞,我还真没有这样的心态。我真的是非常希望在一个大团队中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当然自己的学习与成长却一定也是必要的。

一个公司里有人入职、离职是很正常的现象,我常常会和团队里一些想要离职的小伙伴们聊天。我问他们为什么离职,有各种乱七八糟原因的就不说了,但有一种原因说的人很多,他们会告诉你,我在这个公司感觉学不到东西,成长太慢,公司有怎样怎样的问题,我要去更大的公司……

我当时就明确和他们说,你们这样的态度,去一百个公司都学不到东西,不信一年以后你再看。结果有的小伙伴离职后一段时间,甚至到今天都会有那时的同事和我聊天说:刘欣你那时说得太正确了,我后来离职后到哪儿都感觉一样,确实是我自己的问题!

对于我来说我个人的感觉就是,我在公司里学到的东西真是太多了,而且都是真正受用的东西。

我会很细致观察公司创始人每天处理事情的能力,待人接物的态度,对我的态度,对公司管理上的策略,公司战略上的决策等等。

碰到不懂的事情,我都会主动去寻找答案。我在公司的人缘也是很好的,尤其是公司里优秀的员工,我们关系都很好,而且这种良好的关系不是那种基于人情世故,利益的好,而是互相都愿意向对方学习,公司里经常会有其他部门的产品经理、运营、技术的同事来向我请教一些问题,而我也经常向他们请教他们熟悉的问题,优秀的同事都很谦虚好学,我们的氛围非常好。

到今天为止,那时候的优秀同事都经常交流交往。

但也绝不是每个员工都会这样,大多数人其实也想要追求进步,但是只是想想而已。很多人每天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像一台机器一样坐在工位上,而真正敢于去探索,追问,细致敏锐观察事物的人是少数,但他们却都是公司里最出色的员工。

我也会很细致地去学习我们公司的商业模式和战略,并且和ceo沟通,和团队沟通,和其他部门的同事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每天都有进步。我常常把我的想法写成邮件发给boss, 虽然boss有时候真的很忙,对于我彼时有的幼稚的想法没空细说,但更多的时候还是会和我讨论,也大大地提升了我思考问题的能力。

除此以外在楚楚街的日子里,我个人对于创业的认识、资本的关系、团队管理和项目管理等等都有了全新的认知,学到了很多,对我日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司的boss们相对来说是具有一定的开放心态的,若在一个体制内的单位里,一个85后,90后估计都是后辈学徒,但是在这样一个年轻的互联网公司里,boss会鼓励我去尝试我的想法, 也有让我在很多事情上独立做决策的意愿,我的工作中也没有给我设立太多的条条框框,用开放心态放手让我去搞。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自认为我的工作完成得挺不错,我给团队是创造了价值的。

而且这些开放的心态在我后来管理我的团队中,也牢记于心,不断学习与实践。

而且在那段时间里我也对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更加充满了希望, 这样一个由85后组成的年轻的团队,短短的几年里做出了一个估值十亿人民币的公司,那说明这个时代一切都不是没有可能的。


上一节:PART 3.2《初到北京后的选择》

下一节:PART 3.4《互联网创业最火的时候到了》

回到目录